色欧美与xxxxx,在线免费黄色av,国产农村寡妇一级毛片,亚洲黄色在线免费观看,日韩av在线综合,亚洲成人av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

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烈士陵園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烈士陵園篇

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
  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位于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中山西路343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1萬平方米。華北軍區(qū)烈士陵園40多年來,一直受到各級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的熱情關懷。在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頒布以來,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對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極為重視。主要建筑物有:烈士紀念碑、銘碑堂、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堂、革命文物廳、白求恩大夫陵墓和“白求恩紀念館”、柯棣華大夫陵墓和“印度援華醫(yī)療隊紀念館”,董振堂、趙博生紀念碑亭、烈士紀念亭、影視廳等。1937年7月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八路軍一一五師奉黨中央的派遣,挺進五臺山地區(qū)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zhàn)爭。平型關大捷后,師主力南下,成立了…[詳細]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
  位于市區(qū)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jié)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墓構筑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后。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后政府在墓園外筑起圍墻,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詳細]
楊靖宇烈士陵園
  楊靖宇烈士陵園,位于通化市東昌區(qū)靖宇路888號。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1954年動工,1957年竣工,1958年對外開放。陵園由5座民族式建筑組成,正面為靈堂和墓室,兩側的4個偏殿是楊靖宇將軍的業(yè)績展廳,陵園中央矗立著楊靖宇將軍的戎裝銅像。園內蒼松翠柏、花團錦簇、景色怡人、紅窗碧瓦、拱穿飛翹、莊嚴肅穆。陵墓內民族式棺樞中安葬著楊靖宇將軍的遺首遺骨,展廳里是楊靖宇將軍青少年時期的遺物和他在抗日戰(zhàn)爭艱苫歲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戰(zhàn)利品等有關文物、文獻、照片280余件。楊靖宇,原名馬尚德,1905年2月13日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1926年6月加人中國共產黨,1929年春被黨中央派往東北。歷任中共撫順特支…[詳細]
董存瑞烈士陵園
  董存瑞烈士陵園位于河北省隆化縣城西北的苔山腳下伊遜河東岸,是為紀念全國著名戰(zhàn)斗英雄董存瑞烈士于1954年在清康熙皇帝波洛河屯行宮舊址上修建的。陵園占地9.16萬平方米,是全國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園中占地面積最大的。園內有紀念牌樓、烈士紀念碑、董存瑞烈士塑像、烈士墓、紀念館、碑林等13項主體建筑。并珍藏了老一輩革命家、學者、知名人士為存瑞烈士的題詞、書畫210余件。該園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1月被國家民政部定為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96年9月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詳細]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
  皖南事變?yōu)榱沂苛陥@位于涇縣城郊的水西山。1990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為紀念皖南事變新四軍將士殉難五十周年而修建,占地15公頃,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整個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以-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為中心,結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筑組成為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陵園入口建有四座七米高具有皖南特色的石闕,以數(shù)字寓意新四軍的四,七米高隱喻皖南事變悲壯慘烈的七天七夜,形成紀念性空間的第一序列。進入陵園后,沿臺階向上三十米,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小型廣場,正對面的擋土墻上鑲嵌著葉飛題…[詳細]
淮海戰(zhàn)役陳官莊紀念館(陳官莊烈士陵園)
  淮海戰(zhàn)役陳官莊地區(qū)殲滅戰(zhàn)烈士陵園座落于河南省永城市陳官莊,始建于1963年,占地約200畝。1974年陵園進行了第一次改擴建,投資800萬元,先后建了24.6米高的烈士紀念碑、720平方米的淮海戰(zhàn)役紀念館、500平方米的烈士事跡陳列館和1萬平方米的烈士墓地。從2007年到2012年,陵園進行了第二次改擴建,投資8000萬元,陸續(xù)建設了烈士公墓(包括600平方米的烈士遺骨地宮、10.5米高的標志碑、200米長的烈士名錄墻,12位著名烈士雕像)、9160平方米的淮海戰(zhàn)役陳官莊地區(qū)殲滅戰(zhàn)紀念館、730平方米的紀念碑碑廊(東側碑廊內安裝著340平方米《淮海大戰(zhàn)》花崗巖浮雕,西側碑廊安裝著320平方米《…[詳細]
湘鄂贛邊區(qū)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湘鄂贛邊區(qū)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79年,是為紀念湘鄂贛邊區(qū)21個縣市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3萬烈士、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20萬烈士、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的5萬烈士和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的3萬烈士,共31萬革命先烈而興建的,位于湖北省陽新縣市區(qū)竹林湖畔的伏虎山上,占地面積427畝。是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湖北省廉政教育基地,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之一。烈士陵園座北面南,整個建筑隨山勢自然分布,按主峰兩翼布局,取中軸對稱形式,分7級高低平臺組合,由152級臺階串連,將具有民族精神,現(xiàn)代風格的主體建筑安…[詳細]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是按照黨的七大精神,為紀念犧牲在晉冀魯豫邊區(qū)的八路軍總部前方司令部、政治部、晉冀魯豫軍區(qū)及129師的革命烈士,1946年3月由晉冀魯豫邊區(qū)參議會決議修建的,于1950年10月21日落成。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晉冀魯豫革命紀念館)作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共和國首座宏大革命紀念建筑,是我國建設較早、規(guī)模較大、建筑藝術較高、環(huán)境較美的全國著名革命烈士紀念地,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陵園(紀念館)位于具有三千多年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名城邯鄲市中心,分南北兩院,總面積21.3萬平方米。主要紀念建…[詳細]
龍華烈士陵園
  龍華烈士陵園位于龍華寺西側,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這里原為淞滬警備司令部舊址和龍華革命烈士就義地。解放后,作為革命烈士紀念地予以保護,20世紀90年代初與上海烈士陵園合并建設。1995年7月1日建成開放,是一座集紀念瞻仰,旅游,文化,園林名勝于一體的新穎陵園,素有“上海雨花臺”之稱。陵園設紀念瞻仰區(qū)、烈士墓區(qū)、遺址區(qū)、地下通道與就義地、碑林區(qū)、青少年教育活動區(qū)、干部骨灰存放區(qū)和游憩區(qū)八大功能區(qū)。11座大型雕塑與紀念廣場坐落于南北主軸線上。這里安葬著顧正紅、羅亦農、趙世炎、林育南、李求實等1600余名烈士,并建有申城第一碑林,占地20多畝,分南北兩排,各長54米,遙…[詳細]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于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占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后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F(xiàn)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游覽、科普于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 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中文名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建立時間1954年陵園性質紀念1927…[詳細]
鄖陽革命烈士陵園
  鄖陽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十堰市鄖縣城關鎮(zhèn)楊家?guī)X1號興鄖路社區(qū)楊家山。鄖縣地處鄂西北,地跨漢水南北,地勢顯要,是兵家必爭之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黨的領導下,鄖陽相繼有4萬多人參軍參戰(zhàn),2000多人壯烈犧牲。鄖陽革命烈士陵園始建于1950年,由原中共鄖縣縣委、鄖陽專員公署、鄖陽軍分區(qū)為悼念解放鄖陽而犧牲的烈士所建造的。原址坐落于鄖縣老城滄浪山(又名虎山)。1951年7月1日落成,占地25畝,建筑面積10畝,東西長400米,南北寬125米。主體建筑有三層磚木結構的六角形主亭,層層豎有鐫刻褒揚烈士之文和烈士英名的大理石石碑。南北輔亭各一,對稱豎立刻有烈士英名的石碑,主亭正前方有仿古精雕牌坊,牌坊書“鄖…[詳細]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為紀念自第一次大革命時期至解放戰(zhàn)爭時期,華東地區(qū)犧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大型紀念性建筑群,是宣傳和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基地,是華東地區(qū)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坐落在風景秀美、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商貿物流之都、濱水生態(tài)之城——山東省臨沂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由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梁思成先生主持設計,于1949年4月開始建設,初名“臨沂革命烈士陵園”,1986年10月,經民政部門批準改為今名,并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1995年以來先后被中宣部、民政部、共青團中央、國動委等部委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教育基…[詳細]
葉城烈士陵園
  二十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中印邊境有爭議的南線、東線和西線,印方不斷升級邊境沖突,堅持侵略擴張政策,蓄意制造邊界緊張局勢,大肆蠶食侵占中國領土,中國邊防部隊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1962年10月20日被迫進行自衛(wèi)反擊。這次中印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是新中國成立后在我國發(fā)生的第一個反侵略戰(zhàn)爭。葉城是當時西線戰(zhàn)場的后勤保障基地,西線指揮部設在219國道的康西瓦,在前線部隊的英勇善戰(zhàn)和后勤軍民的團結支援下,西線戰(zhàn)斗于當年11月就取得了勝利。為了永久紀念1962年10月在中印邊境西段自衛(wèi)反擊作戰(zhàn)中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人委和新疆軍區(qū)決定,于1965年10月由葉城縣和南疆軍區(qū)協(xié)-建葉…[詳細]
灌云縣烈士陵園
  灌云縣烈士陵園建于1958年,占地30余畝,是西山公園的一部分。陵園坐落于大伊山西麓,南、北、西三面為山峰環(huán)抱,東面則鳥瞰縣城。依山勢建成兩個坡段,用花墻隔為兩院。前面正中聳立著氣勢恢宏的革命烈士紀念碑,上鐫原國家內務部長、中國革命“五老之一”謝覺哉同志的親筆題詞:“與日月同光”。碑前草坪如茵,是人們悼念先烈的-場地。碑側的高大龍柏四季常青,猶如忠實守靈的衛(wèi)兵。前院兩側建有陳列廳。北廳存放著37位烈士的業(yè)跡和遺物,南廳存放著悼念烈士的挽聯(lián)、幀幅等。后院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4穴、20位先烈,其中有老紅軍王榮江、縣大隊副郝光勝、伊山區(qū)委副書記任樹云、民主人士吳辟初等知名烈士,還有玉蟾山戰(zhàn)斗無名英…[詳細]
霍邱縣烈士陵園
  霍邱縣是鄂豫皖革0據(jù)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24年就有黨的地下組織活動,1926年建立了第一個黨組織,1930年成立了縣蘇維埃政府。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霍邱人民前赴后繼,英勇戰(zhàn)斗,有2700多位優(yōu)秀兒女為國捐軀,并涌現(xiàn)出陶勇、楊國夫等12位共和國將軍。1964年,原南京軍區(qū)司令員-來霍邱視察,回憶起霍邱革命斗爭史,認為應建一座紀念塔,以慰先烈英靈,教育子孫后代,當年經安徽省人民委員會批準,征地25畝,興建烈士塔,到1965年竣工。烈士塔座落在霍邱縣城東郊,東湖路東端。塔底周長49米,高21米,塔頂有五角紅星,塔身正面鐫刻著-元帥親筆題寫的“霍邱縣革命烈士紀念塔”十個大字。塔基正面刻有縣委、縣政府的…[詳細]
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
  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位于市區(qū)南郊風景區(qū)燕兒窩,故又稱“燕兒窩烈士陵園”。它東依燕兒崖,西臨烏魯木齊河。陵園面積約700多畝。這里古樹森森,鮮花競艷,環(huán)境幽雅。烏魯木齊革命烈士陵園內祭壇并排樹立著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喬國楨、吳茂林等烈士的基碑,園內還安放著其他烈士的骨灰,這座陵園已列為自治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清明前后,成千上萬的群眾來此祭掃,憑吊革命先烈并游賞陽春美景。作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自治區(qū)廉政教育基地”、“烏魯木齊市民族團結教育基地”和“國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園大力弘揚革命先烈的共產主義精神、愛國…[詳細]
閬中市紅軍烈士紀念園
  閬中是川陜蘇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紅四方面軍長征出發(fā)地之一。1933年至1935年,紅四方面軍在閬中轉戰(zhàn)3年,有2萬多名閬中優(yōu)秀兒女參加了紅軍,曾在閬中開展了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強渡嘉陵江大型戰(zhàn)役。在冊英勇犧牲的紅軍烈士共8000余人,先烈們用忠誠、鮮血和生命譜就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永遠珍惜和紀念。1996年,閬中市委市府在位于與閬中古城隔江相望的黃花山一帶修建了紅軍烈士紀念館,主要用于紀念褒揚紅軍烈士、陳列紅軍烈士文物、傳播紅色文化、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防教育。5.12地震使其展館和大部分基礎設施嚴重受損,無法發(fā)揮其主要功能。我們積極搶抓災后重建機遇,對紅軍烈士紀念館…[詳細]
小窯頭烈士陵園
  小窯頭烈士陵園位于新沂市東阿湖古鎮(zhèn)境內,北臨323省道,南瞰葡萄園、草莓園,西依淋頭河,東接“狀元林”、“漢墓館”,占地5.6萬平方米。陵園主體建筑包括三部分:烈士墓園;紀念碑園;紀念館園。烈士墓園設八個園區(qū),建造墓碑五百余,安葬自抗日戰(zhàn)爭以來革命英烈二千多人。一墓一青松,伴英烈長眠,八區(qū)八方陣,護百姓幸福。紀念塔園區(qū)含抗日英雄雕塑、英烈碑、緬英長廊、紀念塔。紀念塔上“小窯頭革命烈士紀念塔”十個金光閃閃鎏金大字由開國上將、中央軍委原副主席張震親筆題寫,塔高19.37米,意為小窯頭一帶地區(qū)開展的抗戰(zhàn)自1937年始,塔身由12塊巨大的花崗巖組成,取意2012年建成。塔座由三幅漢白玉抗日雕塑和一面塔…[詳細]
西順河二十六烈士陵園
  西順河二十六烈士陵園位于陵園路。 1945年2月17日(農歷正月初五),新四軍一師五十二團指戰(zhàn)員為了粉碎日偽軍進攻淮南的陰謀,保衛(wèi)黃花塘新四軍軍部,保衛(wèi)抗日根據(jù)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在西順河十堡進行了一場氣壯山河的抗擊日偽軍的阻擊戰(zhàn),一天內,共打退敵人14次沖鋒,擊斃日軍72人,偽軍200余人,我軍犧牲26人。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在追悼大會上,高度評價這次戰(zhàn)斗,他說:“順河集這一次血戰(zhàn),把日寇分兵八路進攻淮南、‘掃蕩’新四軍軍部的陰謀徹底粉碎!睘榱思o念在順河集阻擊戰(zhàn)中光榮犧牲的26名烈士,當?shù)卣腿罕娫诋斈陸?zhàn)斗發(fā)生地張福河東,修建了烈士墓,立了石碑。1977年4月5日,為便于紀念活動的開展…[詳細]
湖西公園(湖西革命烈士陵園)
  湖西革命烈士陵園原名為湖西區(qū)抗戰(zhàn)烈士陵園,始建于1945年,是原湖西地委、專署、軍分區(qū)為集中安葬和悼念在抗日戰(zhàn)爭中犧牲在湖西大地上的革命烈士修建而成。1946年,國民黨軍隊進犯單縣,陵園遭受嚴重破壞。1952年,湖西地委予以重修,并更名為湖西革命烈士陵園。1984年,在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等老干部和山東省民政廳的大力關心支持下,重建了紀念塔、西大門,新建了南大門,并對全園予以整修。1986年春,全國各地的湖西老干部、蘇魯豫皖四省六市二十多個縣的代表、單縣駐城機關、工廠、學校的干部、工人、學生等數(shù)千人舉行了新塔落成典禮。原湖西地委書記、鐵道部長陳璞如,原湖西青委書記、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原湖西地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