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八路軍軍政學院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文化溝村。1940年5月21日,八路軍為造就高級軍政干部,在延安設立軍政學院。1941年1月1日,八路軍軍政學院開學典禮在文化溝隆重舉行。毛澤東、朱德、王若飛、徐向前等出席祝賀。軍政學院院長由八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兼任,副院長由總政治部副主任譚政兼任,教育長張如心。軍政學院共分為三隊,第一隊為--隊,第二隊為文化隊,第三隊為經(jīng)理隊。開設的課程有哲學、政治經(jīng)……[詳細] |
![]() | 八路軍軍事學院遺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文化溝村。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決定在抗大三分校的基礎上組建八路軍軍事學院。1942年1月1日,軍事學院在文化溝舉行了開學典禮。軍事學院院長由朱德兼任,副院長由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兼任。軍事學院分設炮兵隊、工兵隊、俄文隊和--隊,學校學制為一年。1942年11月16日,舉行了軍事學院第一期學員畢業(yè)典禮,朱德出席并做了重要講話。1943年2月,中央軍委任命……[詳細] |
![]() | 行政學院從1940年4月開始籌建,于當年7月1日開學。學院直屬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林伯渠兼任院長。學院分設政治處、教育處、總務處等。學院教學上分為普科與專修科,學制各為一年。專修科下分行政、財政經(jīng)濟、法律3系。系主任由邊區(qū)政府有關廳的負責同志擔任。普科開設的課程有政治、理論政策、專業(yè)政策和文化等。學員報考時,要經(jīng)過政治常識、時事問題的測驗和嚴格的體檢。學院的宗旨是為邊區(qū)培養(yǎng)政治堅定、廉潔奉公、新民主主……[詳細] |
![]() | 澤東青年干部學校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文化溝村。1939年7月,安吳戰(zhàn)時青年訓練班遷往華北,留守原址的少數(shù)學員在國民黨頑固派的搗亂、摩擦中已不能正常學習,僅靠中共中央黨校的一個青年干部班也不能滿足青年運動發(fā)展的需要。隨著抗戰(zhàn)的深入和青年運動的發(fā)展,正規(guī)化培養(yǎng)黨的青年干部工作就顯得特別重要。1940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在延安創(chuàng)辦澤東青年干部學校。陳云兼任校長,馮文彬任副校長,黃華任教育長。這是中……[詳細] |
![]() | 1938年12月,陜甘寧邊區(qū)黨委根據(jù)邊區(qū)第二次黨代會通過的《關于黨內(nèi)干部教育問題的決議》,決定在安塞縣徐家溝(今屬真武洞鎮(zhèn))成立陜甘寧邊區(qū)黨校,校長陳正人。邊區(qū)黨校以培養(yǎng)和提高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以上黨員干部為主。從1938年底到1940年10月,共招收5期學員,訓練干部1000余名。開設的主要課程有黨的建設、國語、政治常識、中國問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軍事常識、邊區(qū)問題、時事、科學常識等。1941年……[詳細] |
![]() | 1937年9月9日,林伯渠、吳玉章等6人在延安聯(lián)名發(fā)起成立陜北公學。11月1日,陜北公學開學典禮在延安清涼山南麓(今延安地區(qū)供電局一帶)舉行。毛澤東出席并講了話。陜北公學校長成仿吾,黨組書記李維漢。陜北公學的教育宗旨是:“實施國防教育,培養(yǎng)抗戰(zhàn)人才!苯ㄐV,毛澤東就為學校提出了“忠誠、團結、緊張、活潑”的校訓。1937年10月23日,毛澤東又為該校題詞:“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詳細] |
![]() |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洛川會議以后,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八路軍后方留守處,負責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留守處主任由軍委參謀長肖勁光兼任。留守處下轄東、西兩地區(qū)留守處。東地區(qū)留守處主任陳伯鈞,副主任陳先瑞。西地區(qū)留守處主任王宏坤,副主任王維舟。同年12月,留守處改稱為八路軍后方留守兵團。司令員肖勁光,政治部主任莫文驊。留守兵團總部機關駐延安北關云梯山和云夢山之間的小溝里(今名延中溝)。1942年6月,陜……[詳細] |
![]() | 西北野戰(zhàn)軍司令部舊址位于延安市安塞縣徐家溝村馬家溝。1947年2月28日,蔣介石在西安部署了34個旅23萬軍隊,向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發(fā)動“重點進攻”,并出動了大批飛機轟炸延安。3月13日,國民黨軍隊胡宗南部的15個旅約14萬人分兩路向延安大舉進攻。3月16日,為統(tǒng)一指揮邊區(qū)部隊,中央軍委決定將陜甘寧邊區(qū)所有野戰(zhàn)集團軍編組成西北野戰(zhàn)兵團,下轄主力6個旅共2.6萬余人,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任……[詳細] |
![]() | 八路軍總部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橋溝鎮(zhèn)王家坪村。王家坪革命舊址是中央軍委從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的所在地,也是八路軍總部從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的駐地。舊址以溝為界,溝西是總參謀部大院,溝東是總政治部大院。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在這里領導八路軍和新四軍堅持了8年艱苦抗戰(zhàn),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解放區(qū)的全面進攻。舊址分別包括毛澤東、朱德、彭德懷、……[詳細] |
![]() | 中共陜北省委舊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zhèn)米糧山社區(qū)。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陜北,陜北蘇區(qū)的行政區(qū)劃及領導機構做了相應的變動。撤銷了中共陜甘晉省委,把蘇區(qū)劃分為陜北省、陜甘省(以下寺灣為界,下寺灣以北為陜北省,下寺灣以南為陜甘省),并設立了3個特區(qū)。分別成立了中共陜北省委、中共陜甘省委和三邊、神府、關中三個特委。中共陜北省委書記郭洪濤,組織部長王達成,宣傳部長賈拓夫,婦女部長……[詳細] |
![]() | 西北軍委供給部舊址位于延安市子長縣瓦窯堡鎮(zhèn)前河灘胡家院。1935年11月7日,隨著中共中央機關西北辦事處的組建進駐瓦窯堡,西北軍委供給部也在瓦窯堡前河灘胡家院開始辦公,時任供給部部長兼政委葉季壯。1936年6月,供給部隨中央機關撤離瓦窯堡,遷往保安(今志丹縣)。供給部舊址,與中組部舊址同在一院,四合院布局,大門向西。院內(nèi)有南北相向2排磚窯,每排各6孔,供給部辦公室設在北面左起第二孔和第三孔窯洞。窯……[詳細] |
![]() | 中共陜甘省委、陜甘省蘇維埃政府遺址位于延安市富縣北道德鄉(xiāng)北道德村。1935年11月中旬,毛澤東率紅一方面軍等來到東村,中共陜甘省委、陜甘省蘇維埃政府機關從甘泉下寺灣移駐北道德。在中共陜甘省委、陜甘省蘇維埃政府的領導和幫助下,中共鄜縣工作委員會改為中共鄜縣縣委,鄜西縣革命委員會和鄜甘縣革命委員會合并成立鄜縣蘇維埃政府。建立健全了區(qū)、鄉(xiāng)一級黨的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地方武裝組織。廣泛深入地組織、發(fā)動群眾,……[詳細] |
![]() | 保安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市志丹縣城紅都街中段。保安原為陜西省西北部的一個縣。1936年4月,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jù)地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劉志丹奉命率紅28軍渡過黃河東征,在山西省中陽縣三交鎮(zhèn)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為了紀念劉志丹,1936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保安縣改名為志丹縣,以志永久紀念。1936年7月3日,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離開子長縣城瓦窯堡進駐志丹縣城,7月9日《紅色中華》報第286期向世界宣布了這一……[詳細] |
![]() | 鳳凰山中共中央組織部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鳳凰山街道辦事處鳳凰山麓。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機關進駐延安后,中共中央組織部駐城內(nèi)鳳凰山下的鳳凰村一個四合院內(nèi)。院內(nèi)有七八孔土窯洞。中共中央組織部全部人員只有10余名。1938年11月20日,延安城遭到日本飛機轟炸時,-有的就落在院子的后山上,炸開的黃土把窯洞埋了半截。為安全考慮,中央組織部機關干部一齊動手,連夜搬到了北門外小溝坪(后為中共中央黨校……[詳細] |
![]() | 鳳凰山中共中央機要科舊址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鳳凰山革命舊址內(nèi)。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機要科隨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后駐于此處。機要科初到延安時,同時兼負中央軍委機要工作,科長是鄧穎超,后由葉子龍接任,李質忠任副科長。1938年11月20日日本飛機轟炸延安后,中共中央機要科撤出鳳凰山麓,遷往八路軍總部駐地王家坪。后來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分別成立了中央機要科,中央軍委機要科和中情部機要科。1943年中央決定……[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