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欧美与xxxxx,在线免费黄色av,国产农村寡妇一级毛片,亚洲黄色在线免费观看,日韩av在线综合,亚洲成人av免费观看,中文字幕久久久精品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麗水市旅游

麗水市文物古跡介紹

麗水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
  麗水中共浙江省委機關舊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1939-1942 公布時間:1997年8月29日2005年3月16日位于城關鎮(zhèn)廈河村。1939年冬,中共浙江省委機關遷到麗水。次年5月在城內四牌樓開設一家興華廣貨號作掩護。省委書記劉英,化名王志遠,以“興華廣貨號”老板身份居住于此,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抗日救亡運動,至1941年4月省委機關遷往溫州止。舊址為重檐木結構樓房,坐東朝西,建筑面積163.38平方米,三間二層,現辟為陳列室。 1939年至1941年間中共浙江省委在麗水城郊設了十余處秘密活動點,主要有:興華廣貨號、黃景之律師事務所、劉英書記住所。 興華廣貨號坐西朝東,四開間二層樓,木結構。一樓為店鋪,二樓為住宿與辦公場所,劉英書記以商人身份作掩護開辦店鋪作為省委聯絡站,負責與東南局及各特委的聯絡接待。黃景之律師事務所占地約600余平方米,二進合院式建筑,中軸線上有門廳、天井、主樓……[詳細]
大窯龍泉窯遺址
  大窯龍泉窯遺址分布在今浙江省麗水地區(qū)及其周圍的武義、永嘉、文成、泰順等縣。龍泉窯址是中國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窯址,以龍泉縣境內的窯址最為密集,有300多處,其中瓷器質量最好的窯址多集中在龍泉縣的大窯村一帶,這里是龍泉窯的中心,故而統稱為“龍泉窯”。龍泉縣位于浙江省的南部,甌江的上游,瓷土礦藏十分豐富,河流的兩岸山巒起伏,森林茂密,盛產燒瓷用的燃料——松柴。瓷窯可利用溪流的山坡選址,制瓷原料可依賴廉價的水碓粉碎并加工,成品也可從甌江順流而下運到溫州,瓷器的輸出十分方便,這些都是對瓷業(yè)生產十分有利的條件和環(huán)境。龍泉窯創(chuàng)燒于北宋早期,盛極于南宋晚期,北宋至南宋初年,主要生產盤、碗、壺等日用品,制作工整,普遍使用刻花,并輔以蓖點紋、蓖劃紋及波浪紋、云紋等,釉層比較薄,釉色青中泛黃。到了南宋中期,出現了爐、瓶、渣斗、塑像等物,且每種器物又有多種式樣,裝飾以刻花為主,碗內刻云紋的較多,釉層晶亮透明,已逐……[詳細]
大道壇及宗祠古建筑群
  大道壇據傳是南宋尚書潛說友的尚書府,但宏大的官邸已經在七百年前那場-中遭毀,現在是一片大“廣場”,正是由于它的大,成為了姓王村喪事的舉辦地。大道壇周邊至今仍保存完好的當屬明清的古建筑,多數為村中大地主占有,所以在解放后受到沖擊,現在在它們的大宅門石匾上仍可清晰辨認時代印記,如“勞動光榮”、“一心向公”、“憶苦思甜”等等,所幸老房子里木雕保護完好。在大道壇往上,水塘頭左右曾有一座磚石結構牌坊,上雕刻有鯉魚、牡丹、蝙蝠、壽桃、詩書等吉祥圖案,其中磚雕與石雕雖經歷史洗刷依然艷麗動人,特別是覆蓋在上的黑色琉璃瓦當。姓王村里建于清嘉慶(1796)年間的王氏宗祠,占地面積為縉云縣之最,共計達1000余平方米。祠堂共四進四廳,主廳(第三廳)由石柱支撐,古時曾有“文魁”、“武魁”、“敕封臨淮大尹侯”、“妙手回春”等匾額,下有王姓昭穆祖先堂,供有歷代牌位,樓上曾存有趕張山寨臺閣,F為姓王村雙委駐地,F在祠堂……[詳細]
永和橋(安仁廊橋)
  安仁永和橋位于龍泉市安仁鎮(zhèn)境內,距市區(qū)25公里,是浙江省保存最好最長的廊橋。該橋為木石結構的廊屋橋,長125.7米,寬7.5米,高13米,有廊屋42間,其下用條石砌筑石墩5座,橋墩間最大跨度為18米。南向有分水雁翅,墩上木梁雙向平衡展出,逐層加距伸出,縱鋪橋面。橋梁采用筒支、懸臂結合式的建筑方法,橋屋雕梁畫棟,飛檐雕梁畫棟,斗拱層疊,橋內設欄桿、木凳。原名“永寧橋”,因安仁三坊村民并不安寧,曾發(fā)生過械斗,知縣出面調解,三場村民以團結和好為重,共同籌資加固修建,故更名“永和”。其工藝精湛,別具匠心,有一定科研價值。全橋2臺、3墩、4孔,凈跨16.9,17.1,18.4米不等,系木石結構,簡支懸臂結合,墩、臺用條石干砌,頂部有縱橫聯搭疊木7層,層層挑出,構成懸臂,擠跨用巨松,每孔9根,上覆用硬木橋面板。全橋有橋層42間,中有橋閣,兩端各有木構橋堡一座,斗拱層疊,飛檐四起。橋內設欄干木凳,供行人……[詳細]
黃帝祠宇
  黃帝祠宇是仙都景區(qū)的靈魂,是我國南部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為中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地之一。位于鼎湖峰右側,步虛山山腳,中間由練金溪相隔。該建筑具有盛唐風格,氣勢恢宏。黃帝祠宇再現了中華民族共同始祖黃帝的神采,重敘了充滿神奇魅力的遙遠故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紀念意義。黃帝祠宇的重新建成,使仙都風景名勝區(qū)重新成為中華民族子孫尋根問祖的重要場所。每年這里都隆重舉行大型祭祀黃帝典禮。背景知識:黃帝祠宇的前身稱為縉云堂,約建于東晉成帝咸和——咸康年間(公元326-342年)。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唐玄宗李隆基敕改縉云山為仙都山后,為了紀念軒轅黃帝,改名黃帝祠宇,由著名小篆書法家、縉云縣令李陽冰撰額。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56年),朝廷下旨改為玉虛宮。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它毀于戰(zhàn)火,后到南宋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修復。到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兩浙轉運使?jié)撜f友撥……[詳細]
梅源梯田
  梅源梯田是一個規(guī)模宏大的梯田群,為一處自然景點,位于云和縣崇頭鎮(zhèn),距鎮(zhèn)政府所在地5公里,距麗龍一級公路12公里,距縣政府所在地20公里,有三級油路相通,交通便利,可進入性強,攝影者在公路上即可以拍攝,12公里處的吳坪村和18公里處的下洋村是主要拍攝點,該景點拍攝線路長,可以容納大量旅游者。梅源梯田海拔300—800米,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規(guī)模較大處垂直高度達500米,橫向伸延3000多米,縱向延伸1500余米。梅源梯田如鏈似帶,從山腳盤繞而上,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其線條如行云流水,瀟灑柔暢,規(guī)模壯觀,氣勢恢弘,磅礴大氣與細膩爽潔的點線相諧,形成嫵媚瀟灑的曲線世界,具有面積大、線條好、形狀美、立體感強等特點。周圍環(huán)境優(yōu)美,山、水、梯田、村莊-地融為一體,在晴朗的條件下,陽光的反襯還會呈現出美麗驚人的色彩。梅源梯田由于海拔較高,田中的水和河谷中的水蒸發(fā)而上,受氣流影響而形成云海,水份又被林木充……[詳細]
詹寶兄弟牌坊
  詹寶兄弟牌坊(含市口進士牌坊)年代:明位于西屏鎮(zhèn)城東下馬街。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詹寶,字天球,明弘治丙辰(1496年)科進士,授新昌令。牌坊仿木石結構,四柱五樓,歇山頂。通高8.52米,通面寬6.90米,以青石雕刻而成。用斗栱承托,正樓用九踩三昂。次間、夾樓用七踩三昂。立柱石兩端有8個神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的獅子。闌額、龍門枋、普柏枋上有人物、雙獅戲球、鶴、麒麟、花卉等浮雕圖案。牌坊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為旌表弘治乙卯科鄉(xiāng)進士包杰而立。仿木青石結構,四柱三間五樓,通面闊6.20米,明間3.32米,次間1.44米,高8.28米。石柱為抹角方柱,明間柱高5米,次間柱高4米。明間平板枋刻“乙卯科鄉(xiāng)進士包杰”字樣,正樓石匾刻“世顯”字樣,明、次間額枋鏤雕各式動物、花草圖案,內容豐富,雕刻精細。各樓均用斗拱承托出挑,懸山頂,舉折平緩,由二石拼合而成,刻出瓦垅、屋脊、勾頭、滴水,勾頭刻錢……[詳細]
縉云縣革命烈士陵園
  縉云縣是革命老區(qū)縣,素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縉云人民的優(yōu)秀兒女為了推翻舊社會,建立新中國,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獻身,用自己的一腔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壯歌。為了宣傳革命烈士的光輝業(yè)績,褒揚革命烈士的愛國主義精神,縣政府于1981年興建了金山烈士陵園,2006年12月更名為革命烈士陵園?N云縣革命烈士陵園占地2萬多平方米,其中包括牌坊式門庭、紀念碑、紀念館、墓園和紀念亭。紀念碑高12米,寬2.4米×2米,紀念碑底座兩側刻有319名烈士名錄。紀念碑右側下方,建有烈士紀念亭。紀念館共有三層,總面積約663平方米。第一層為接待室,第二層為會議與展示廳,第三層也為展示廳。展示廳主要內容為:內容簡介、人物介紹、實物展示、歷史全貌(包括歷次戰(zhàn)斗、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全面反映了從辛亥革命至解放縉云的整個革命斗爭歷史。目前紀念館收藏有119幅珍貴烈士照片,20多件烈士……[詳細]
安岱后浙西南革命根據地舊址
  松陽縣安岱后蘇維埃舊址1935年5月,劉英、粟裕率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來到我縣安岱后、楓坪、小吉一帶,并以此為根據點,與當地的革命青年陳鳳生、盧子敬、陳丹山等人開辟了浙江第一塊革命根據地——浙西南游擊根據地;建立了浙西南特委(麗水市委前身)、浙西南軍分區(qū)(麗水軍分區(qū)前身);成立竹溪區(qū)委和根據地內的第一個紅色政權——竹溪蘇維埃政府;組建了根據地內的第一支人民游擊隊——松遂龍游擊隊;成立了第一支正規(guī)部隊——紅軍挺進師第十五支隊,后改為第五縱隊,粟裕稱這支部隊是由浙西南地區(qū)領導干部、黨員、進步青年組織的第一支人民子弟兵。農民領袖“三巨頭”——陳鳳生、陳丹山、盧子敬,為保衛(wèi)紅色政權、保衛(wèi)革命根據地,在這片熱土上浴血奮戰(zhàn),為革命流盡最后的一滴血,粟裕稱他們“不愧是浙西南革命史上的光榮代表”。松陽在浙西南革命根據地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這里是紅軍挺進師部、浙西南特委、軍分區(qū)、游擊總隊的辦公地和首腦機關……[詳細]
中共縉云縣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
  中共縉云縣委一大會址在壺鎮(zhèn)鎮(zhèn)高潮村趙氏宗祠。該宗祠為清代建筑,坐北朝南,占地1024平方米,平面呈縱長方形,三進兩院式磚木結構。正立面兩側分設五花山墻,門廳五開間,明次間抬梁式四柱七檁,梢間設看樓連通兩側廂樓。中廳兩側分設山墻,三開間,抬梁式四柱七檁。門廳、中廳是建筑精華所在,梁架用材粗大,裝飾精致考究,牛腿雕刻人物、動物等圖案,形象逼真。上廳為七開間,四柱八檁,裝飾較簡素。當年中共縉云縣第一次黨代會就在上廳神櫥旁舉行。1927年11月,中共縉云黨組織在燕翼小學召開黨員大會,成立了中共縉云縣特別支部,直屬浙江省委領導。1928年9月,全縣24個黨支部推薦的40余名黨員在燕翼小學召開中國共產黨縉云縣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縉云縣委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縉云縣委,并以小學為縣委機關駐地,直至1929年。在黨組織和縣委的影響下,學校教員中涌現出一批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依托學校開展活動,展開武裝斗……[詳細]
獨峰書院
  獨峰書院,坐落在浙江省縉云縣的倪翁洞景區(qū)內,位于好山山麓,面臨好溪(練溪),宋代理學家朱熹講學的紀念地。元《仙都志》`明《處州府志》等書載:獨峰書院在練金溪西,正對獨峰。宋淳熙壬寅(1182),晦庵朱先生持常平節(jié)上疏劾臺守(唐仲友)未報,八月二十二日巡歷到縉云縣,倘徉于仙都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之語。同時,作《追和徐氏山居韻》七絕一首:“出岫孤云意自閑,不坊王事任連環(huán)。解鞍盤礴忘歸去,碧澗修筠似故山。”朱熹離開后,他的學生建讀書堂于仙都巖。寶慶三年(1228),在青田進士葉嗣昌提議下,人們在鼎湖峰對面的伏虎巖下創(chuàng)建禮殿,作為講貫之所,以示紀念。咸淳丁卯(1267)縉云進士戶部尚書潛說友撥款擴建,名為獨峰書院。同治十二年(1873),縉云知縣何乃容改址在好山腳下的“晦庵先生彌節(jié)于此”之處重建。獨峰書院,建筑風格屬晚清,占地1200平方米,核心部分為三間三進,左右?guī)慷g,南北對稱,由……[詳細]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
  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舊址位于城東南約3公里的芳野村中,芳野原名坊下,抗戰(zhàn)期間浙江大學分校設此,村名改為“芳野”一直沿用至今。分校舊址坐南朝北,建筑面積約3千余平方米,建筑共二進,二進間有天井、兩側廂房,一進與兩側廂房及伙房均為二層,二進為三層。中西合璧式建筑。該屋系芳野村紳士曾水清于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所建,故名“曾家大屋”1937年,日寇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浙江大學被迫內遷,1939年秋,在龍泉開辦了分校,該屋即為龍泉分校舊址。分校當年設有文、理、工、農、師五個學院。還設有附屬小學一所。有著名的教授30余名,全校學生近1000余地人。浙大龍泉分校除了堅持教課外,還開展了各項學術活動,至1945年冬遷歸杭州總部,前后歷時七年,浙大分校在此不僅培養(yǎng)和造就了大批杰出人才,且開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救國宣傳活動,對促進龍泉山區(qū)文化發(fā)展,及發(fā)揚求是精神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龍泉市人民政府和浙江大學于……[詳細]
33、景寧孔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寧孔廟
  景寧孔廟位于景寧縣鶴溪鎮(zhèn),年代為清。景寧孔廟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于縣城西北里余,呈對稱式結構,占地990平方米。后幾經遷建至現在的地方,距今已有564年。在近現代史中,景寧孔廟曾災難重重、幾經風雨。2009年,景寧畬族自治縣縣委、縣政府決定全面修繕孔廟。遵循歷史文化記載,結合原來孔廟風貌,精心設計與施工。從2010年10月28日開工,籌建修復了義路、禮門、欞星門(照壁)、泮池、狀元橋、東西廡(廂房)、大成門和大成殿等建筑。并將發(fā)掘出土或者保存的古代文物歸位安置。工程歷時一年,至2011年竣工。景寧孔廟修茸一新,矗立在鶴溪街頭,朝暉夕照,紅墻青瓦,雕欄畫棟,氣宇軒昂。背負石印青山,胸懷沐鶴之溪,與鶴溪古城、小街樓肆等渾然一體,熠熠生輝,再現古鶴溪之物澤天華。景寧孔廟是麗水市范圍內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孔廟。在5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守護著古老的畬鄉(xiāng)文脈,成為景寧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詳細]
徐仰山故居及徐氏祠堂
  徐氏家族是源底村旺族,迄今已有23代子孫,700多年歷史,出現過徐仰山、徐敬五等眾多愛國志士,令后人懷念、瞻仰。在徐氏祠堂,“敦本惟源”四個大字正立中間,兩邊書有“繼祖宗一派傳真克勤克儉,教子孫兩行正路惟讀惟耕”字樣,“克勤克儉,惟讀惟耕”成為徐氏祖訓,也是徐氏族人安身立命之本。徐氏先民早先靠販賣木材起家,經幾代人辛苦經營、克勤克儉,才日漸發(fā)展致富,成為源底村的旺族,但是物質的豐饒并沒有改變徐氏族人的初衷,反而還保持“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教育家族子弟勤學苦讀,爭做有志之士。辛亥革命志士徐仰山故居石柱上有一幅對聯,“欲高門第須與善,要好兒孫即讀書”。徐氏的古宅正門多有“東海舊家”“山輝川媚”“山水文章”“月山拱秀”等題字,不僅表達了徐氏家族對文化精神的完美訴求與積極向上的價值取向,更表達其對子孫兒女讀書進修學識的殷切期盼與保家衛(wèi)國的高尚品格。革命時期,徐氏家族涌現出了徐仰山、徐敬五等一批志士……[詳細]
35、三巖寺
三巖寺
  三巖寺位于巨溪鄉(xiāng)境內,離麗水市西部44公里,與著名景區(qū)東西巖為鄰。該山雄偉峻峭,站在山巔,一覽眾山小,俯瞰四周錯落群山,碧綠滴翠;迎云起霧涌,清涼襲人,心曠神怡。民國《宣平縣志》載:“三巖在縣東七十里,符巖(天師樓)之左,壁立千仞,山腰有洞,深五丈余,廣亦如之,居民立胡公祀之!焙从址Q紅軍洞。進得洞中,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葉飛同志題寫的“三巖寺紅軍烈士紀念碑”赫然而立。1930年9月10日,中國工農紅軍十三軍浙西三縱隊指揮部扎營此洞。碑的背面,記載了當時紅軍的活動經過。三巖寺邊上有馬腰峰,爬上馬腰峰,竟倒吸了一口冷氣:馬腰的一側,竟是刀削般的百丈深淵,深淵的一角,有兩巖山夾一溝,既狹又深還長。而在溝一側豎立著的,竟是那面赭色的,高152米,寬400余米的擎天大旗。另外還有天師樓、大旗擎天、神龍峰、連環(huán)洞、飯甑峰、赤湖沉碧、赤巖寺、箬帽峰等……遠看景區(qū),峰巒相接,飄飄忽忽,霧嵐如飄帶般蕩來……[詳細]